NEWS
媒體報道前三季度長三角外貿總額超12萬億元
發布時間:2025-11-07
今年前三季度,長三角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外貿“成績單”:進出口總值達12.62萬億元,同比增長6.6%,不僅規模創下歷史同期新高,其占全國同期進出口總值的比重也提升至37.6%,在全國外貿格局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上海:外貿主體活力足,民營表現突出
在長三角地區,上海既是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,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,為區域內的城市提供港口、金融、航運服務于一體的外貿核心支撐。今年前三季度,上海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向上向好勢頭,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。
前三季度,上海進出口3.34萬億元,同比增長5.4%。其中,出口1.48萬億元,增長11.3%;進口1.86萬億元,增長1.1%。對東盟、中東、非洲等市場的貿易表現十分強勁,進出口分別增長12.5%、22.9%、32.5%。
數據背后,是上海堅定不移走產業升級之路。前三季度,上海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出口1936.7億元,增長10.3%,西藥原料藥出口激增40.7%,創新藥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。
這表明上海的外貿結構已從傳統的規模驅動成功轉向產業升級驅動,高端產業成為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。
與此同時,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以4153.6萬標箱再創同期新高,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。這一繁忙景象的背后,是高端制造與高效服務共同支撐起的、難以被輕易替代的樞紐地位。上海憑借其先進的港口設施、高效的物流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配套,在全球貿易中占據著關鍵節點,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外貿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江浙外貿規模再創新高,安徽增速超15%
江蘇前三季度進出口總值4.38萬億元,創歷史新高。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,江蘇展現出強大的“戰略定力”,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,持續深耕制造業根基,鞏固全產業鏈優勢,實現從“規模擴張”到“價值躍升”的跨越。
尤其是,機電產品出口占全省近七成,拉動出口增長8.7個百分點,體現江蘇堅實的制造業底盤。
此外,江蘇“以變應變”,通過一系列通關便利化、助企出海的政策“組合拳”,為企業降本增效。前三季度,江蘇對“一帶一路”國家進出口占比超過一半,實現兩位數增長,進一步拓展了外貿發展空間。
今年前三季度,浙江進出口總值4.17萬億元,同比增長6.2%,其中出口3.16萬億元,進口1.01萬億元。進出口、出口、進口均創歷史同期新高。浙江企業沒有固守單一市場,而是加速向多元化目標市場轉換,展現出靈動的市場開拓能力。
東盟以16.8%的出口增速超越美國,成為浙江第二大出口市場;對“一帶一路”國家出口增長13.5%,占全省出口總值55.5%。從義烏商家組團開拓中亞市場,到全球數貿會上印尼客商攜50億元采購清單而來,浙江的民營經濟活力與政府搭建的出海平臺緊密結合,形成了“千軍萬馬”開拓新興市場的生動局面。
值得關注的是,浙江民營外貿企業數量持續增加。前三季度,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突破12萬家,其中民營企業11.2萬家,新增8000余家,進出口值占全省比重達82%,拉動浙江進出口增長6.3個百分點。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,成為浙江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。
安徽前三季度進出口總值7262.5億元,同比增長15.7%,不僅高于全國增速11.7個百分點,增幅穩居長三角地區首位,并且實現了連續11個季度正增長,外貿增長勢頭持續強勁。
這背后是安徽持之以恒推動結構轉型的堅定決心。出口商品變遷清晰可見,機電產品出口占比從“十三五”末的59%上升至超過七成,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則降至不足一成。汽車出口躍居全國第一,合肥海關圍繞重點產業出臺的“皖車快跑”、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等定制化措施,精準推動了外貿結構的優化。
同時,安徽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。前三季度,安徽省與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貿易總值達3919.4億元,占全省貿易總值的54%,較“十三五”末增長8個百分點;對東盟、拉美、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均保持兩位數增長,進一步拓展了國際市場空間。
“長三角地區前三季度外貿的亮眼表現,是各省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、積極應對挑戰的結果?!必斀浽u論員徐浩平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分析,上海憑借產業升級和樞紐地位,引領高端貿易發展;江蘇深耕全產業鏈,政策助力企業出海;浙江靈動開拓市場,民營經濟活力充沛;安徽堅定結構轉型,開放步伐不斷加快。
“各省市之間的協同發展也為長三角外貿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?!毙旌破椒治?,在產業配套、物流運輸、市場開拓等方面,長三角地區形成了緊密的合作網絡,實現了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。比如,上海的高端產業與江蘇的制造業基礎相互支撐,浙江的市場活力與安徽的結構轉型相互促進。
業界分析認為,當前外貿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,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、地緣政治沖突等。長三角地區需繼續保持戰略定力,深化產業升級,加強創新驅動,拓展多元化市場。
“各地區仍需要加力提振消費,加速釋放服務消費潛能,激發新型消費活力,暢通就業、收入與消費的良性循環?!毙旌破秸f,還需發展壯大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新能源、生物醫藥、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,使其釋放出澎湃發展的新動能。
來源: 國際金融報 作者: 潘潔
上海:外貿主體活力足,民營表現突出
在長三角地區,上海既是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,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,為區域內的城市提供港口、金融、航運服務于一體的外貿核心支撐。今年前三季度,上海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向上向好勢頭,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。
前三季度,上海進出口3.34萬億元,同比增長5.4%。其中,出口1.48萬億元,增長11.3%;進口1.86萬億元,增長1.1%。對東盟、中東、非洲等市場的貿易表現十分強勁,進出口分別增長12.5%、22.9%、32.5%。
數據背后,是上海堅定不移走產業升級之路。前三季度,上海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出口1936.7億元,增長10.3%,西藥原料藥出口激增40.7%,創新藥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。
這表明上海的外貿結構已從傳統的規模驅動成功轉向產業升級驅動,高端產業成為外貿增長的核心動力。
與此同時,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以4153.6萬標箱再創同期新高,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。這一繁忙景象的背后,是高端制造與高效服務共同支撐起的、難以被輕易替代的樞紐地位。上海憑借其先進的港口設施、高效的物流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配套,在全球貿易中占據著關鍵節點,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外貿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江浙外貿規模再創新高,安徽增速超15%
江蘇前三季度進出口總值4.38萬億元,創歷史新高。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,江蘇展現出強大的“戰略定力”,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,持續深耕制造業根基,鞏固全產業鏈優勢,實現從“規模擴張”到“價值躍升”的跨越。
尤其是,機電產品出口占全省近七成,拉動出口增長8.7個百分點,體現江蘇堅實的制造業底盤。
此外,江蘇“以變應變”,通過一系列通關便利化、助企出海的政策“組合拳”,為企業降本增效。前三季度,江蘇對“一帶一路”國家進出口占比超過一半,實現兩位數增長,進一步拓展了外貿發展空間。
今年前三季度,浙江進出口總值4.17萬億元,同比增長6.2%,其中出口3.16萬億元,進口1.01萬億元。進出口、出口、進口均創歷史同期新高。浙江企業沒有固守單一市場,而是加速向多元化目標市場轉換,展現出靈動的市場開拓能力。
東盟以16.8%的出口增速超越美國,成為浙江第二大出口市場;對“一帶一路”國家出口增長13.5%,占全省出口總值55.5%。從義烏商家組團開拓中亞市場,到全球數貿會上印尼客商攜50億元采購清單而來,浙江的民營經濟活力與政府搭建的出海平臺緊密結合,形成了“千軍萬馬”開拓新興市場的生動局面。
值得關注的是,浙江民營外貿企業數量持續增加。前三季度,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突破12萬家,其中民營企業11.2萬家,新增8000余家,進出口值占全省比重達82%,拉動浙江進出口增長6.3個百分點。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,成為浙江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。
安徽前三季度進出口總值7262.5億元,同比增長15.7%,不僅高于全國增速11.7個百分點,增幅穩居長三角地區首位,并且實現了連續11個季度正增長,外貿增長勢頭持續強勁。
這背后是安徽持之以恒推動結構轉型的堅定決心。出口商品變遷清晰可見,機電產品出口占比從“十三五”末的59%上升至超過七成,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則降至不足一成。汽車出口躍居全國第一,合肥海關圍繞重點產業出臺的“皖車快跑”、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等定制化措施,精準推動了外貿結構的優化。
同時,安徽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。前三季度,安徽省與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貿易總值達3919.4億元,占全省貿易總值的54%,較“十三五”末增長8個百分點;對東盟、拉美、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均保持兩位數增長,進一步拓展了國際市場空間。
“長三角地區前三季度外貿的亮眼表現,是各省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、積極應對挑戰的結果?!必斀浽u論員徐浩平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分析,上海憑借產業升級和樞紐地位,引領高端貿易發展;江蘇深耕全產業鏈,政策助力企業出海;浙江靈動開拓市場,民營經濟活力充沛;安徽堅定結構轉型,開放步伐不斷加快。
“各省市之間的協同發展也為長三角外貿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?!毙旌破椒治?,在產業配套、物流運輸、市場開拓等方面,長三角地區形成了緊密的合作網絡,實現了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。比如,上海的高端產業與江蘇的制造業基礎相互支撐,浙江的市場活力與安徽的結構轉型相互促進。
業界分析認為,當前外貿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,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、地緣政治沖突等。長三角地區需繼續保持戰略定力,深化產業升級,加強創新驅動,拓展多元化市場。
“各地區仍需要加力提振消費,加速釋放服務消費潛能,激發新型消費活力,暢通就業、收入與消費的良性循環?!毙旌破秸f,還需發展壯大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新能源、生物醫藥、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,使其釋放出澎湃發展的新動能。
來源: 國際金融報 作者: 潘潔
注:如有侵權,請聯系義烏電商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
上一篇: “圣誕訂單”提前放量透露中國外貿韌性

